茅盾(1896年7月4日—1981年3月27日),原名沈德鴻,筆名茅盾、郎損、玄珠、方璧、止敬、蒲牢、微明、沈仲方、沈明甫等,字雁冰,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、文學評論家、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。
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,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。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,畢業后入商務印書館工作,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,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、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。
他的代表作有小說《子夜》、《春蠶》和文學評論《夜讀偶記》。
1981年3月14日,茅盾自知病將不起,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,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。
志在鴻鵠
8歲時茅盾入烏鎮立志小學讀書,后轉入植材高級小學,成為該校第一班學生。在學校里,茅盾的各門功課都名列前茅,特別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。受父母的影響,茅盾很小就心懷天下。十二歲時茅盾在會考作文中就寫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:“大丈夫.......
字跡潦草
1913年夏天,茅盾中學畢業,報考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。他自己覺得考得不錯,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。想不到發榜時竟沒有沈德鴻的名字,茅盾非常失望。但不久,他卻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學寄來的入學通知,通知書上寫的是沈德鳴三個字。茅盾趕忙跑到報名處去查報名單,發現自己在填報名單時,書寫潦草,把“鴻”字寫得像個“鳴”字了。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,從此,他寫字一筆一劃,端端正正,從不草率,直至80多歲高齡寫回憶錄,還用毛筆正楷書寫,字跡清楚俊秀。
怒斥編者
茅盾向來是溫和的,但是也有被人惹到生氣的時候。1978年,新版的全國通用教材修改完畢,其中收錄了茅盾的散文《風景談》,編寫組將修訂后的教材排樣寄給茅盾參看,茅盾發現自己僅僅3500多字的文章竟被修改了100多處。對此,茅盾異常憤怒,當即回了一封信給編寫組:“你們改字改句,增字增句,多達百數十處,我不懂為何有此必要。大概你們認為文章應該怎樣寫,有一套規范,不合你們的規范,就得改。那么,又何必選作家的文章來做教材呢?每個作家有自己的風格。你們這種辦法(隨便刪改,卻又不明言),實在太霸道了,不尊重作者的風格。”茅盾在信中舉例說,如把駱駝脖子上掛的本來一樣的鈴鐺補加“大小”,茅盾譏諷地問:“事實上,駱駝掛的鈴鐺只有一種,你們為什么要改為‘大小鈴鐺’呢?”接到茅盾的信件之后,編寫組不得不做了退步讓《風景談》大部分保持了原貌。